1,秦朝皇帝戴的帽子叫什么

中文叫冕royal crown

秦朝皇帝戴的帽子叫什么

2,秦朝服饰主要是秦始王大臣宦官的帽子

http://post.baidu.com/f?kz=16025360图片可以在百度较图片里面找,很多的。http://image.baidu.com/i?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word=%C7%D8%B3%AF%B7%FE%CA%CE

秦朝服饰主要是秦始王大臣宦官的帽子

3,烟台哪里好玩烟台景点介绍

烟台地处山东半岛东部,濒临渤海和黄海,依山傍海、气候宜人。这里山美、水秀、海阔,更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唐朝开始便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此外烟台海上四大菜系之首的鲁菜的发祥地。天下酒店网在这里介绍几处烟台著名的景点。张裕酒文化博物馆张裕酒文化博物馆于1992年建馆,位于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六马路56号。该馆主要由百年地下酒窖和展厅两部分组成。大酒窖深七米,建于1894年,1903年完工,历时11年,为当时亚洲唯一地下大酒窖。展厅通过历史厅、酒文化厅、荣誉厅、书画厅四大部分,比较系统地展示了张裕酒文化的百年历史,展厅还陈列了许多名人墨迹及藏品。养马岛旅游度假区养马岛旅游度假区位于牟平城区以北9公里的黄海之中,有跨海长堤与陆地相连。相传秦始皇东巡途经此地,见岛上水草丰美,视为宝地,便传旨在此饲养战马,并封为“皇家养马岛”。岛上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四季分明,现已辟为省级旅游度假区。除蓝天、碧海、沙滩等自然景观外,还有可容纳万名观众的跑马场。每周六、日全天举行有奖赛马,比赛采用自动马闸起跑、摄像跟踪监视、终点裁判机判定、大面积彩色屏幕图像及数字显示等国际先进设施。此外,你还能参与骑马、古式马拉车、射箭、射击等娱乐项目。 竹林寺竹林寺位于烟台市莱山区岱王山南阳坡,建于南宋金朝,是胶东半岛唯一具有民族风格特色,香火旺盛的名胜古刹。竹林寺曾经历代复修,现今的竹林寺不仅保有历史记载的圣名美景,还扩大了规模,整个寺院具有皇家风格,雄伟壮观。寺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东西配殿、钟鼓楼。殿内供奉弥勒佛、释迦牟尼佛、西方三圣、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十八罗汉等诸佛,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门前一对“响石狮”分卧山门左右。寺后有蛟龙泉,常年流水不断。寺后山上山石嶙峋,形态各异,如护法石、红脸石、丝帽石、床窝石、三人石等,还有传说中的仙人桥、仙人洞等,有待我们继续开发。此地风景秀丽,奇山异水,引人入胜,是古往今来的信徒和游人膜拜、游览的妙境圣地。昆嵛山昆嵛山是道教名山,峰峦叠翠,古木参天,风光秀丽,环境幽静,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丰富多彩,是一处美丽的风景名胜区。昆嵛山由于特殊的地形地势形成了许多天象奇景,著名的有“泰礴日出”、“山市蜃楼”、“古洞烟霞”、“昆嵛叠翠”等。昆嵛山有众多的古迹遗址、名人史料、碑碣石刻等人文景观,如道教的全真教发祥地烟霞洞,胶东第一古刹无染寺,名扬全国的岳姑殿、九龙池、龙王庙、齐王坟及无盐王后墓葬,王母娘娘洗脚盆,抗日英雄于得水洞。烟霞洞内有元、明朝的圣旨碑、“铜碑”、邱处机手书石刻,无染寺中唐昭宗光化四年无染院碑、清光绪年间重修无染禅院碑等。这些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进一步体现了“秀”、“古”、“奇”、“俗”、“幽”的特色,更体现了昆嵛山悠久的历史文化。0

烟台哪里好玩烟台景点介绍

4,皇帝的龙冠前边为什么有珍珠帘

皇帝的礼服在不同的朝代是不一样的。 以明代皇帝服饰为例, 明朝从蒙古贵族手中夺取政权,对整顿和恢复礼仪非常重视。废弃了元朝的服制,并根据汉族人民的习俗,将服饰制度重新规定。首先制定皇帝的礼服。明太祖认为古代五冕之礼太繁,决定“祭天地、宗庙,服衮冕;社稷等祀,服通天冠,绛纱袍。余不用。”此图为戴冕冠的皇帝。冕,前圆后方,前后各十二旒。 古人留发,成年后需把头发绾起,梳成发髻,然后用冠固定。戴冠时用筓横贯于发髻之中,冠有缨下垂而系于颈间。小冠则不用缨只用簪,以筓横贯髻中固定。并不是所有成年人都能戴冠,只有士大夫以上的达官显贵才能戴,而且什么人戴何种冠基本上也都有规定。因此,冠不仅有固发功能,同时也是古代典礼时所戴之礼帽,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或礼仪装束的标志。 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发掘北京市昌平县明代定陵时所发现的万历皇帝金丝冠,是迄今为止中国从考古发掘中获得的唯一一件古代皇帝的金冠,弥足珍贵。它为我们研究古代服装冠服制度、明代金银工艺等提供了极为形象具体的佐证。金冠用极细的金丝编成翼兽的形式,装饰两条用同样的金丝编成的金龙,对称装饰在冠顶的两侧,居中是一颗火焰宝珠。 这顶皇冠全部采用金丝编制而成,色泽纯正、高贵,结构巧妙,制作精细,既具有高贵、华美、富丽堂皇之势,同时又不失儒雅、俊秀之气。万历皇帝金丝冠是明代金银工艺中罕见的既有实用价值,又具极高的艺术价值的精品,也是极为重要的文物,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你所说的好像是秦始皇的冕,又叫旒冕。冕是古代帝王和诸侯所戴的礼帽,旒是冕前后垂挂的玉串。按规定,帝王的旒应是12串,珠料是白玉。冕上的平板叫板,在冕冠两侧,还对穿一个孔,用来穿插玉簪,将冕冠与发髻拴在一起。在簪的一端,系有一根丝带,戴冕冠时,带从颌下绕过,再系在簪的另一端。在丝带经过两耳的位置时,各垂一颗黄色的珠玉,叫“充耳”。充耳挂在耳边,走起路来一晃一晃,意思是提醒戴冠的人勿听信谗言。“充耳不闻”一语,就是由此而来。与此相称,冕冠上的冕旒垂落下来,正好挡住眼睛的视线,叫“视而不见”,意思是说,戴冕冠的人不必去看那些不该看的东西。 秦始皇身穿的冕服,按规定冕服上有12种图案,如日、月、星辰(取其照临意);山(表示稳重);龙(表示应变);华虫(一种雉鸟,表示文丽);宗彝(一种祭祀品,表示忠孝);藻(水草,表示洁净);火(象征光明);粉米(取其滋养);黼(fǔ)(斧形,象征决断);黻(fú,亜形,象征明辨)。鞋是红色的,叫赤舄(xì)。腰系黄赤大佩,长二丈九尺九寸。秦始皇腰间左侧戴有玉佩,是用白色玉石制成。当时的制度是“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另外,还佩戴一柄长剑。他目光炯炯,虎视眈眈,一副威严而傲慢的神态。流露出了当年他威震六国、一统天下的勃勃雄心。秦始皇画像现陈列在国家博物馆。
皇帝戴的“冕旒( liú )”吧!那种帽子,上面有着长长的平顶,前后各垂一片由小玉珠串起来的帘子,摇来摆去很累赘,为什么皇帝还戴呢? 因为皇帝要看清臣子的表情,却不希望臣子窥到“龙颜”,于是发明这种有垂帘的帽子。 他看得清臣子,臣子看不清他,使他先有了强势。
这样显得尊贵 祝你好运 ,记得多给点分 谢谢
主要是秦汉时期以前皇帝上朝时戴的,主要目的是保持皇帝的威仪,衡量的标准是行坐时保持帘子不摇不晃为好!秦汉以后的皇帝们就不带那样的了!

5,今天开学我在高一12班老师要问对12的理解下午2点就要求高

1.   12(十二)是介于11与13之间两位数自然数,是一个偶数、有理数。日常的算数单位中,12个也叫做一打。2.   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历史上的第一部成文法典。日本圣德太子定下了冠位十二阶  3. 日本平安时代贵族女性的一种装束称为十二单衣  4. 10世纪中叶安南地区(今越南北部和中部部分地区)12个大封建主割地称雄,互相混战,史称十二使君之乱  5. 1524~1525年发生的德国农民战争中,施瓦本北部农军在1525年3月初制定的《十二条款》  6. 1991年12月9~10日,12个原欧洲共同体成员国签订《欧洲联盟条约》  7. 中国古代历史  中国古代将女孩12岁称为“金钗之年”  8. 周代天子冕上有十二旒,即是帽子上吊下来的穿玉丝绳,按诸侯等级旒的数目会递减  《尚书·益稷》中记载了十二章服图,说明皇帝冕服上装饰的12种纹样;分别是元衣(外衣)上的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黄裳上刺绣的水藻、宗彝、火、粉米、黼(音釜)、黻(音佛)  9. 前221年,秦朝统治者秦始皇下令收集全国兵器,销毁并铸成“十二金人(或称为十二铜人)”  10. 根据《宋史·卷三六五·岳飞传》,宋朝秦桧在一日内发出十二金牌,召回正与金作战的岳飞回京  11. 电脑的键盘上有12个功能键(F1、F2、F3、F4、F5、F6、F7、F8、F9、F10、F11、F12)。  12. 标准的数字电话有12个拨号键(1、2、3、4、5、6、7、8、9、0、*、#)。  13. 电脑换页键的ASCII和Unicode码是12。  14. 汽车、蓄电池和许多弱电设备上最常见的电压是12伏特。  15. 中国战国初期以漳水为源的大型引水灌溉系统是引漳十二渠。  16. 另外一些产品的代号上也经常会看到12这个数字。例如美国海军在1980年代提出的的“先进战术攻击机”(ATA)计划的原型机A-12攻击机;17. 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生产的运-12运输机。  18.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周期,大约是月球绕地球公转周期的12倍,因此12这个数对人类的计时和历法具有特殊的意义。  19. 为了标示太阳每个月在黄道上的位置,古巴比伦人把每个月太阳经过的天区划分为12个星座,即黄道十二宫,十二宫(即12星座)的第12个星座是双鱼座。中国古代对周天黄道划分为十二辰和十二次。  20. 现代国际通用的西历,则将1年分成12个月。12个月每月长度不一,但都有12日,分别为1月12日、2月12日、3月12日、4月12日、5月12日、6月12日、7月12日、8月12日、9月12日、10月12日、11月12日和12月12日。  21. 1天再分成24小时,上午和下午各占12小时。一天之内,钟表的时针会在以12小时划分的表盘上转两圈,分针长度略等于时针的1.5倍,运行速度是时针的12倍。  22. 此外,在历年方面,人类对公元前12年、公元12年,公元前12世纪及公元12世纪均有记载。  23. 生理上,大部分的人有12对肋骨。从胃的幽门开始的小肠的起始段叫作十二指肠,相关的病症为十二指肠炎和十二指肠溃疡,寄生虫有十二指肠虫,手术称作十二指肠切开术。  24. 根据中医的经脉学说,人体经脉有十二正经。十二正经由四肢肘、膝以上分别出来的,循行于胸、腹及头部的支脉,称为十二经别;全身筋肉按十二经脉循行分布而划分的区域则称十二经筋;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部位的重要腧穴称十二原穴;体表皮肤按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而划分的区域称十二皮部;脏腑之气结聚于胸腹部的特定腧穴称募穴,共有12个。  25. 维生素B12是一种人体必需的维生素,人类吸收主要来自动物类食品,缺乏者可导致贫血。
开学了 拿上崭新的书本 爱不释手地翻阅 渴求知识的眼神流露心间 春暖花开的季节 美丽的校园小鸟在飞翔 明亮的教室书声朗朗 阳光照耀下的孩子们快乐成长 放飞心中的白鸽 从今天起 在蔚蓝的天空展翅翱翔 去追寻蓝天白云朵朵 孩子们 拣回散落在节日的心 迎着春日灿烂的朝霞 在新的学期扬帆远航抄袭了别人的 只希望能解决你燃眉之急!

6,关于先秦服装

服饰之礼是先秦时代重要的礼仪,这种建立在宗法礼制基础上的服饰之礼,表现出了独特的审美特性。商周时,北方的许多地方已经成为丝织业的中心,已有了华美的提花绸和多彩的刺绣。其服装审美趣味,主要表现在奴隶主、王侯、贵族对服装面料和色彩的选择,以及衣服边缘部位(领口、袖口、襟、摆)的装饰上,即“衣作绣,锦为缘”。相比较而言,当时除了上衣、衤夸和下裳外,佩件装饰还不及后来春秋战国时代讲究,有研究者甚至认为,夏、商、周三代,基本上男女同服。 先秦服饰是中国服饰历史的奠基阶段,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均在此期间逐步走向成熟。 据史书记载,黄帝尧舜时期已出现了衣裳,结束了史前的围披状态,人们按照这种衣裳式样穿着,有秩序的拜祖先,祭天地,从而实现天下治。《周礼》中“享先王则兖冕”表明祭祀大礼时,帝王百官皆穿礼服。当时有官任“司礼”者,专门掌管服制实施,安排帝王穿着,说明自周朝起,冠服制度已经完备。 2、先秦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服饰介绍 在纺织技术尚未发明之前,动物的毛皮是人们服装的主要材料。当时还没有绳、线,可能用动物韧带来缝制衣服。在山顶洞人的遗址及其它古墓里,层发掘出大量的装饰物,其中有头饰、颈饰和腕饰等,材料有天然美石、兽齿鱼骨和海里的贝壳等,当时佩戴这些饰物,可能不仅是为了装饰,也许还包含着对渔猎胜利的纪念。 商周时期的织物颜色,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但并不等于不存在篮、绿等冷色。只是以朱砂和石黄制成的红黄二色,比其他颜色更鲜艳,渗透力也较强,所以经久不变并一直保存至今。经现代科技分析,商周时期的染织方法往往染绘并用,尤其是红、黄等正色,常在织物织好之后,再用画笔添绘。 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变化。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宽松。衣袖有大小两式,领子通用矩领。这个时期的服装还没有扭扣,一般在腰间系带,有的在带上还挂有玉制的饰物。当时的腰带主要有两种:一种以丝织物制成,叫“大带” 。另一种腰带以皮革制成,叫“革带”。 战国中期的服饰有绢、罗、锦、纱、绦等各种衣着。从实物来看,锦袍和禅衣样式基本相同,即前身、后身及两袖各为一片,每片宽度与衣料本身的幅度大体相等。右衽、交领、直裾。衣身、袖子及下摆等部位均平直。领、袖、襟、裾均有一道缘边,袖端缘边较为奇特,通常用两种颜色的彩条纹锦镶沿。
上古服装 最早的服装应该是在劳动中起源的。相传,古时炎帝神农氏的形象是:身着红色襦 ,臂膊上戴有形似臂箍的东西,小腿着绑腿,头戴鸟羽帽,足踏皮制鞋,手执农具,俨然是一幅农人的画像。而传说中老百姓民头上戴的不是羽毛帽,而是戴尖帽或圆筒高帽。传说中的形象描绘可能是出自对出土文物中某些形象的分析;可是史前毫无记录,确实难以置信,所以也可能是出于后人的揣度。 在古代的黄帝、尧舜时期开始有了衣裳,结束了史前那种围披状态。人们穿着这种式样的衣裳,拜祭祖先和天地。人们从经验中得知,早晨天未亮时,天空是黑色(称"玄",上衣如天,所以用玄色;而大地为黄色,下裳如地,服色即用黄色,以此表达对天和地的崇拜。远古时期,以上衣下裳代表服式,又有上衣下裳相连的"深衣制",这种深衣形式在那时男女没区别。 秦代服装 秦汉时期由于国家统一,服装风格也趋于一致。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幅员广大、民族众多的封建统一国家。秦王政当上始皇帝之后,立即着手推行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如统一度量衡、刑律条令等,其中也包括衣冠服饰制度。不过,由于秦始皇当政时间太短,服饰制度仅属初创,还不完备,只在服装的颜色上做了统一。秦始皇深受阴阳五行学说影响,相信秦克周,应当是水克火,因为周朝是"火气胜金,色尚赤",那么秦胜周就是水德,颜色崇尚黑色。这样,在秦朝,黑色为尊贵的颜色,衣饰也以黑色为时尚颜色了。 秦代铠甲 秦代铠甲战服我们从出土文物中可以看见。在陕西临潼出土的陶俑所着铠甲应是秦兵俑中最为常见的铠甲样式,是普通战士的装束,这类铠甲有如下特点:胸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压下片,腹部的甲片,都是下片压上片,以便于活动。从胸腹正中的中线来看,所有甲片都由中间向两侧叠压,肩部甲片的组合与腹部相同。在肩部、腹部和颈下周围的甲片都用连甲带连接,所有甲片上都有甲钉,其数或二或三或四不等,最多不超过六枚。甲衣的长度,前后相等,下摆一般多为圆形

7,中国古代名盔甲

中国古代铠甲大全!!!!!!!  中国古代铠甲,由于材料、保存上的问题,能够完整保存至今的很少,大部分只能根据史籍和出土的零碎来推测研究。我国古代基本使用札甲,年代久一点,连接铠甲的麻绳或皮条就会腐烂,造成保存不易。而欧洲铠甲除了本身材料特点易于保存外,还因为有很多盔甲都是家族世代保存的,所以流传下来的也不少,再加上现在盔甲成为高档装饰品,更加深了现代西方人对盔甲的兴趣。  这里推荐一本书,书名叫>,作者是日本的蓧田耕一(唉...),由香港万里机构出版,在三联书店应该可以买到,港币是85元。书中以“斩”、“打”、“扎”、“射”、“城”、“火”、“暗”、“甲”八个类别对中国古代兵器进行描述。书中对各种不同类型古代兵器的长度和重量数据描绘非常精确,长度单位甚至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日本人的严谨认真可见一斑。  锁子甲在中国古代又称“环锁铠”。一般由铁丝或铁环套扣缀合成衣状,每环与另四个环相套扣,形如网锁。由西域传入中国,最早记载见于《先帝赐臣铠表》。《晋书.吕光载记》描述此类铠甲“铠如环锁,射不可入。”唐代极为盛行,并将此甲列为13种甲制之一明代和清代还仍有沿用。  古代所谓“金甲”东西方都有,是贵族为了显耀身份在铠甲上镀金而已。至于金丝甲,与其防护原理相似的应该是锁子甲,属于柔性铠甲,优点是透气性好,绝对重量小,缺点是防护能力差,不能抵挡大力的打击和刺击。  我国古代的盔甲并不轻。在宋代,欧洲锁子甲的重量不过15公斤,15世纪时的哥特式全身甲也只有20公斤。虽然17世纪最重的盔甲达到了42公斤,但普通的重型四分之三甲也只是在20——30公斤的范围内。以重量而言,中国宋代的步人甲(步兵铠甲)是中国历史上最重的铠甲,根据《武经总要》记载,北宋步人甲由铁质甲叶用皮条或甲钉连缀而成,属于典型的札甲。其防护范围包括全身,以防护范围而言,是最接近欧洲重甲的中国铠甲,但是也没达到欧洲重甲那种密不透风般的防护程度。  根据宋绍兴四年(1134)年的规定,步人甲由1825枚甲叶组成,总重量达29KG,同时可通过增加甲叶数量来提高防护力,但是重量会进一步上升。为此,皇帝亲自赐命,规定步兵铠甲以29.8KG为限。此后,又把长枪手的铠甲重量定为32-35KG;由于弓箭手经常卷入近战格斗,其铠甲定为28-33KG;而弩射手的铠甲定为22-27KG。同时期的欧洲步骑兵的铠甲类型还以锁子甲为主,没有达到如此的重量。  绍兴十年前后,是宋朝军队最强大的时期。名将岳飞、韩世忠等,率领以铁甲、长枪强弩为主要装备的重步兵,以密集阵容屡屡击败女真族金朝骑兵。包括兵器在内,当时宋军重步兵的负荷高达40-50KG,由于装备过重,机动性受到影响,如绍兴十一年(1141)的祏皋战役,以步兵为主力的宋军,由于身被重甲,加上过于长大的兵器,负荷过重,因为未能全歼已溃不成军的金朝骑兵。  从出土的实物来看,古代战甲,多以犀牛、鲨鱼等皮革制成,上施彩绘;皮甲由甲身、甲袖和甲裙组成;甲片的编缀方法,横向均左片压右片,纵向均为下排压上排;胄也是用十八片甲片编缀起来的。除皮甲之外,商周时期的战甲还有“练甲”和“铁甲”。练甲时间较早,大多以缣帛夹厚绵制作,属布甲范畴。铁甲出现于战国中期,它的前身为青铜甲,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兽面壮胸甲。战国时期的铁甲通常以铁片制成鱼鳞或柳叶形状的甲片,经过穿组联缀而成。  商代铠甲  衣、裳、舄是根据广汉商代祭祀吭出土青铜像和石边璋线刻人像复原,胄采用江西薪干县商墓出土实物,甲参考安阳殷墟遗址遗迹。  图片太多了!资料太丰富了。大家自己去看看吧  地址:http://www.qxwar.com/bbs/read.php?tid=362&u=285
斩”、“打”、“扎”、“射”、“城”、“火”、“暗”、“甲”八个类别对中国古代兵器进行描述。
这里推荐一本书,书名叫>,作者是日本的蓧田耕一(唉...),由香港万里机构出版,在三联书店应该可以买到,港币是85元。书中以“斩”、“打”、“扎”、“射”、“城”、“火”、“暗”、“甲”八个类别对中国古代兵器进行描述。书中对各种不同类型古代兵器的长度和重量数据描绘非常精确,长度单位甚至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日本人的严谨认真可见一斑。 锁子甲在中国古代又称“环锁铠”。一般由铁丝或铁环套扣缀合成衣状,每环与另四个环相套扣,形如网锁。由西域传入中国,最早记载见于《先帝赐臣铠表》。《晋书.吕光载记》描述此类铠甲“铠如环锁,射不可入。”唐代极为盛行,并将此甲列为13种甲制之一明代和清代还仍有沿用。 古代所谓“金甲”东西方都有,是贵族为了显耀身份在铠甲上镀金而已。至于金丝甲,与其防护原理相似的应该是锁子甲,属于柔性铠甲,优点是透气性好,绝对重量小,缺点是防护能力差,不能抵挡大力的打击和刺击。 我国古代的盔甲并不轻。在宋代,欧洲锁子甲的重量不过15公斤,15世纪时的哥特式全身甲也只有20公斤。虽然17世纪最重的盔甲达到了42公斤,但普通的重型四分之三甲也只是在20——30公斤的范围内。以重量而言,中国宋代的步人甲(步兵铠甲)是中国历史上最重的铠甲,根据《武经总要》记载,北宋步人甲由铁质甲叶用皮条或甲钉连缀而成,属于典型的札甲。其防护范围包括全身,以防护范围而言,是最接近欧洲重甲的中国铠甲,但是也没达到欧洲重甲那种密不透风般的防护程度。 根据宋绍兴四年(1134)年的规定,步人甲由1825枚甲叶组成,总重量达29KG,同时可通过增加甲叶数量来提高防护力,但是重量会进一步上升。为此,皇帝亲自赐命,规定步兵铠甲以29.8KG为限。此后,又把长枪手的铠甲重量定为32-35KG;由于弓箭手经常卷入近战格斗,其铠甲定为28-33KG;而弩射手的铠甲定为22-27KG。同时期的欧洲步骑兵的铠甲类型还以锁子甲为主,没有达到如此的重量。 绍兴十年前后,是宋朝军队最强大的时期。名将岳飞、韩世忠等,率领以铁甲、长枪强弩为主要装备的重步兵,以密集阵容屡屡击败女真族金朝骑兵。包括兵器在内,当时宋军重步兵的负荷高达40-50KG,由于装备过重,机动性受到影响,如绍兴十一年(1141)的祏皋战役,以步兵为主力的宋军,由于身被重甲,加上过于长大的兵器,负荷过重,因为未能全歼已溃不成军的金朝骑兵。 从出土的实物来看,古代战甲,多以犀牛、鲨鱼等皮革制成,上施彩绘;皮甲由甲身、甲袖和甲裙组成;甲片的编缀方法,横向均左片压右片,纵向均为下排压上排;胄也是用十八片甲片编缀起来的。除皮甲之外,商周时期的战甲还有“练甲”和“铁甲”。练甲时间较早,大多以缣帛夹厚绵制作,属布甲范畴。铁甲出现于战国中期,它的前身为青铜甲,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兽面壮胸甲。战国时期的铁甲通常以铁片制成鱼鳞或柳叶形状的甲片,经过穿组联缀而成。 商代铠甲 衣、裳、舄是根据广汉商代祭祀吭出土青铜像和石边璋线刻人像复原,胄采用江西薪干县商墓出土实物,甲参考安阳殷墟遗址遗迹。
中国古代盔甲 锁子甲在中国古代又称“环锁铠”。一般由铁丝或铁环套扣缀合成衣状,每环与另四个环相套扣,形如网锁。由西域传入中国,最早记载见于《先帝赐臣铠表》。《晋书.吕光载记》描述此类铠甲“铠如环锁,射不可入。”唐代极为盛行,并将此甲列为13种甲制之一明代和清代还仍有沿用。 古代所谓“金甲”东西方都有,是贵族为了显耀身份在铠甲上镀金而已。至于金丝甲,与其防护原理相似的应该是锁子甲,属于柔性铠甲,优点是透气性好,绝对重量小,缺点是防护能力差,不能抵挡大力的打击和刺击。 我国古代的盔甲并不轻。在宋代,欧洲锁子甲的重量不过15公斤,15世纪时的哥特式全身甲也只有20公斤。虽然17世纪最重的盔甲达到了42公斤,但普通的重型四分之三甲也只是在20——30公斤的范围内。以重量而言,中国宋代的步人甲(步兵铠甲)是中国历史上最重的铠甲,根据《武经总要》记载,北宋步人甲由铁质甲叶用皮条或甲钉连缀而成,属于典型的札甲。其防护范围包括全身,以防护范围而言,是最接近欧洲重甲的中国铠甲,但是也没达到欧洲重甲那种密不透风般的防护程度。 根据宋绍兴四年(1134)年的规定,步人甲由1825枚甲叶组成,总重量达29KG,同时可通过增加甲叶数量来提高防护力,但是重量会进一步上升。为此,皇帝亲自赐命,规定步兵铠甲以29.8KG为限。此后,又把长枪手的铠甲重量定为32-35KG;由于弓箭手经常卷入近战格斗,其铠甲定为28-33KG;而弩射手的铠甲定为22-27KG。同时期的欧洲步骑兵的铠甲类型还以锁子甲为主,没有达到如此的重量。 绍兴十年前后,是宋朝军队最强大的时期。名将岳飞、韩世忠等,率领以铁甲、长枪强弩为主要装备的重步兵,以密集阵容屡屡击败女真族金朝骑兵。包括兵器在内,当时宋军重步兵的负荷高达40-50KG,由于装备过重,机动性受到影响,如绍兴十一年(1141)的祏皋战役,以步兵为主力的宋军,由于身被重甲,加上过于长大的兵器,负荷过重,因为未能全歼已溃不成军的金朝骑兵。 从出土的实物来看,古代战甲,多以犀牛、鲨鱼等皮革制成,上施彩绘;皮甲由甲身、甲袖和甲裙组成;甲片的编缀方法,横向均左片压右片,纵向均为下排压上排;胄也是用十八片甲片编缀起来的。除皮甲之外,商周时期的战甲还有“练甲”和“铁甲”。练甲时间较早,大多以缣帛夹厚绵制作,属布甲范畴。铁甲出现于战国中期,它的前身为青铜甲,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兽面壮胸甲。战国时期的铁甲通常以铁片制成鱼鳞或柳叶形状的甲片,经过穿组联缀而成。 商代铠甲 衣、裳、舄是根据广汉商代祭祀吭出土青铜像和石边璋线刻人像复原,胄采用江西薪干县商墓出土实物,甲参考安阳殷墟遗址遗迹 西周 战国 秦 这种铠甲为临阵指挥的将官所穿。胸前、背后未缀甲片,皆绘几何形彩色花纹,似以一种质地坚硬的织锦制成,也有可能用皮革做成后绘上图案。甲衣的形状,前胸下摆呈尖角形,后背下摆呈平直形,周围留有宽边,也用织锦或皮革制成,上有几何形花纹。整件甲衣前长97厘米,后长55厘米。胸部以下,背部中央和后腰等处,都缀有小型甲片。全身共有甲片一百六十片,甲片形状为四方形,每边宽大处理厘米。甲片的固定方法,用皮条或牛筋穿组,呈“V”字形并钉有铆钉。另在两肩装有类似皮革制作的披膊,胸背及肩部等处还露出彩带结头 。 作者:秦始皇嬴政 2007-3-24 16:15 回复此发言 --------------------------------------------------------------------------------2 回复:中国古代盔甲 汉 南北朝明光凯 魏晋北朝时期的铠甲主要有筩袖铠两、裆铠和明光铠。“明光铠”一词的来源,据说与胸前和背后的圆护有关。因为这种圆护大多以铜铁等金属制成,并且打磨的极光,颇似镜子。在战场上穿明光铠,由于太阳的照射,将会发出耀眼的“明光”,故名。这种铠甲的样式很多,而且繁简不一:有的只是在裲裆的基础上前后各加两块圆护,有的则装有护肩、护膝,复杂的还有数重护肩。身甲大多长至臀部,腰间用皮带系束。左面陶俑是戴兜鍪、穿明光铠的武将;右面是明光铠穿戴展示图。 隋甲 隋代使用最普遍的铠甲为两裆垲和明光垲。两裆垲的结构比前代有所进步,形制也有一些小的变化。一般身甲全鱼鳞等形状的小甲片编制,长度已延伸至腹部,取代了原来的皮革甲裙。身甲的下摆为弯月形、荷叶形甲片,用以保护小腹。这些改进大大增强了腰部以下的防御。明光垲的形制基本上与南北朝时期相同,只是腿裙变得更长。隋代戎服为圆领长袍 唐 唐代胄甲,用于实战的,主要是铁甲和皮甲。除铁甲和皮甲之外,唐代铠甲中比较常用的,还有绢布甲。绢布甲是用绢布一类纺织品制成的铠甲,它结构比较轻巧,外形美观,但没有防御能力,故不能用于实战只能作为武将平时服饰或仪仗用的装束。 据《唐六典》记载,有明光、光要、细鳞、山文、鸟锤、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锁子、马甲等十三种。其中明光、光要、锁子、山文、鸟锤、细鳞甲是铁甲,后三种是以铠甲甲片的式样来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则是以制造材料命名。可见,锁子与山文是并列的两种铠甲。 鱼鳞甲.罗圈甲.山文字甲 鱼鳞甲.罗圈甲.山文字甲,这些甲都属于一种范畴,它们不是全身甲。但是,我认为它们的某些防护能力是不同的,象山文字甲,它的“倒丫”甲片中间凸两边凹,由多片甲片相互扣合成整片甲,这样甲表面形成无数的凹凸面,非常利于防箭。宋明两朝多装备此甲,甚至影响了民画艺术,民画中的武士都披此甲。我喜欢此甲,因为这是中国独有的。 五代十国 五代时期在服饰方面基本沿袭唐末制度,明光甲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铠甲重又全用甲片编制,形制上变成两件套装。披膊与护肩联成一件;胸背甲与护腿连成另一件,以两根肩带前后系接,套于披膊护肩之上。另外五代继续使用皮甲,用大块皮革制成,并佩兜鍪及护项。本图为五代时期穿铠甲及戎服的武士复原图。 辽 据《辽史》记载,辽在契丹国时,军队就已使用铠甲,主要采用的是唐末五代和宋的样式,以宋为主。铠甲的上部结构与宋代完全相同,只有腿裙明显比宋代的短,前后两块方形的鹘尾甲覆盖于腿裙之上,则保持了唐末五代的特点。铠甲护腹好象都用皮带吊挂在腹前,然后用腰带固定,这一点与宋代的皮甲相同,而胸前正中的大型圆护,是辽代特有的。辽代除用铁甲外也使用皮甲。契丹族的武官服装分为公服和常服两种,样式没有明显不同,都是盘领、窄袖长袍,与一般男子服饰相同,可能常服比官服略紧身一些。这两种都可作戎服。 金 早期的铠甲只有半身,下面是护膝;中期前后,铠甲很快完备起来,铠甲都有长而宽大的腿裙,其防护面积已与宋朝的相差无几,形式上也受北宋的影响。金代戎服袍为盘领、窄袖,衣长至脚面;戎服袍还可以罩袍穿在铠甲外面。 西夏 武士所穿铠甲为全身披挂,盔、披膊与宋代完全相同,身甲好象两裆甲,长及膝上,还是以短甲为主说明铠甲的制造毕竟比中原地区落后一些。西夏的官服为也可作戎服,如辽代的契丹服一样,两者五明显差别。由于西夏社会的封建程度不是很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是比较平等,以此在服饰上的等级观念不那么强。 蒙古武士 元 元代铠甲有柳叶甲、有铁罗圈甲等。铁罗圈甲内层用牛皮制成,外层为铁网甲,甲片相连如鱼鳞,箭不能穿透,制作极为精巧。另外还有皮甲、布面甲等。戎服只有一种本民族的服饰,即质孙服,样式为紧身窄袖的袍服,有交领和方领、长和短两种,长的至膝下,短的仅及膝。还有一种辫线袄与质孙服完全相同,只是下摆宽大、折有密裥,另在腰部缝以辫线制成的宽阔围腰,有的还钉有钮扣,俗称“辫线袄子”,或称“腰线袄子”。这种服装也是元代的蒙古戎服,军队的将校和宫廷的侍卫、武士都可服用 清 清代一般的盔帽,无论是用铁或用皮革制品,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后左右各有一梁,额前正中突出一块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盘,盔盘中间竖有一根插缨枪、雕翎或獭尾用的铁或铜管。后垂石青等色的丝绸护领,护颈及护耳,上绣有纹样,并缀以铜或铁泡钉。铠甲分甲衣和围裳。甲衣肩上装有护肩,护肩下有护腋;另在胸前和背后个佩一块金属的护心镜,镜下前襟的接缝处另佩一块梯形护腹,名叫“前挡”。腰间左侧佩“左挡”,右侧不佩挡,留作佩弓箭囊等用。围裳分为左、右两幅,穿时用带系于腰间。在两幅围裳之间正中处,覆有质料相同的虎头蔽膝。此图为清代黄缎铜钉铜叶甲,但没有护心镜。 清朝时,大量使用的铠甲是绵甲,是在坚厚的绵或绢的布料上镶嵌有铁片,并用铜钉固定的一钟铠甲。看上去,就像一件绵大衣一样。绵甲具有一定的防寒性,适合中国北方步骑兵使用,厚实的布料中密嵌着铁甲叶,对冷兵器和火器都有一定的防护能力! 作者:秦始皇嬴政 2007-3-24 16:16 回复此发言 --------------------------------------------------------------------------------3 回复:中国古代盔甲 春秋战国之交,皮甲胄的发展达到鼎盛,影响深远的札甲成为非常成熟的甲式。札甲由表面涂漆的皮片编缀而成,身甲甲片为大块长方形,袖甲甲片较小,从下到上层层反压,以便臂部活动。 到了秦代,札甲的长方形甲片已经日趋细小,从而更贴身和灵活,同时编缀技术也出现了阴线和阳线的区分。阴线和阳线并非术语,只是就表面特征而言。阳线在东周札甲的胸部以下和袖部已经使用,适用于臂、腰之类需要活动的部位,特征是甲片间有一段段较长的纵向绳段。阴线则是随着札甲胸背部制作的更为精细出现的,特征是甲片表面只露出几个极短的绳段,甲片间上下左右完全固定,适用于胸、背之类不需活动的部位。 至此,甲片叠压、阴线和阳线的规范就基本形成了,此后中国甲会沿着这条路发展下去。 进入炼钢业蓬蓬勃勃的西汉,铁甲胄逐渐取代了皮甲胄的往日地位,同时铁甲分化为精致的鱼鳞甲和普通札甲。鱼鳞甲是札甲登峰造极的结果,整套甲所用甲片可超过2200片,甲片叠压密似鱼鳞,考虑到当时的炼钢水平,毫无疑问只有显赫之人才能穿用。实际上,西汉鱼鳞甲即使与后世铁甲比较,也堪称精品了,因为在都懂炼钢的前提下,铁甲质量高低的决定力量只在于人工。鱼鳞甲历代从未普及过,或粗些或细些的札甲一直是士卒抵御冷兵器的标准甲。 魏晋南北朝是甲式发展的重要过渡,接踵出现的筒袖铠、两当铠、明光铠,在汉与隋唐仿佛毫不相干的甲式间补充了舒缓的乐章。战乱的激励令铁甲质量有了近乎神奇的提高,传说诸葛亮筒袖铠竟能抵御拉力近 670公斤的强弩射击,真不知何人能开动此弩,既无人能开又何必指标定这麽高。传说可以商榷,但其中至少体现了当时对铁甲质量的重视。 骑战鼎盛的南北朝,箭与骑兵甲在彼此赶超,作为箭之人质的战马也不得不披上了沉重的具装铠,从而导致了中国重骑兵先于欧洲 900年诞生。春秋战国之交战车马装备的皮甲胄也许可算最早的马甲胄,但直到东汉末年马甲胄的设计也尚未齐备,只有具装铠才称得上完整的马甲胄。如果说具装铠还有华而不实的内容,也许就是马臀上高昂的寄生了,它似乎只适宜在出征或凯旋时显示一下人马的昂扬斗志。 隋唐最著名的甲是明光铠,其身甲由 4块底板组成,胸背各 2块,每块上有一面大圆护,从明光之名推测,圆护应由质量较高的钢铁制成,而底板大概是皮甲。尽管这种设计有图省事的嫌疑,但隋唐明光铠一改之前历代偷工减料的陋习,将护臂和延长的护腿纳入甲式基本要素,对后世却有重要影响。 进入晚唐明光铠衰落了,整体化的身甲被札甲取代,经过五代的战乱,到宋代再次形成了成熟的制式。宋代甲胄通常只分成胄、护臂和身甲三部分,身甲为山字形,融合了身甲和护腿,在肩背腰部绑紧。甲按材料分为铁、皮、纸三等。 纸甲的发明源自唐末,宋明两代成为军队的标准甲式之一,曾有一次定制 3万套的记载。其大概可算世界最早的凯夫拉装甲了,而且从用厚皱褶纸制成推测,应还利用了结构力学以增强防护。从被用于南方的记载来看,纸甲似乎有一定的防潮湿能力。而其中的优良者在轻便之余还兼备"劲矢不能洞"的坚固,也就难怪会有地方官申请拿 100套铁甲交换50套优质纸甲的记载了。 历史到十四世纪开始转折,此时的欧洲可重达30公斤的大白盔甲逐渐兴起,而在中国,明代在将铁甲胄重量冲至28.5公斤的历史新高后,正因火器的发展而向轻便过渡。甲胄向坚实迈进的方向早该过时,即便是大马士革钢制成的大白盔甲,也会被拉力40公斤以上弓弩射出的钢箭在 100米之外轻易洞穿。中国的甲胄发展由于人民战争而较之欧洲更为实事求是,对冷兵器的超常规防护,往往仅用多套几件甲了事,而这种务实精神到了火器时代,将毅然令重甲退出历史舞台。 明代是轻重甲地位交替的年代,清代则是轻甲发扬光大的年代。三国时由西域传入可防远箭的锁子甲,始于明代沾湿可御远枪的绵甲,都成为此时的主力甲式。头顶高缨尖胄、外套嵌满铁钉的宽大绵甲、内穿铁环连缀之网甲的八旗铁骑是清庭武功的象征。 甲胄的衰落是势所必然,在枪炮威力大幅提升的排挤下,当连轻甲也变成累赘的时候,新式军服看起来就不是那麽软弱了。

文章TAG:秦始皇帽子图片秦始皇  帽子  图片  
下一篇